台江內海
發布日期 2017/10/22 下午 06:40:28
點閱數 37894

為什麼北汕(線)尾現在叫「四草」?四草老一輩的人說:因為早期先民到四草落腳的時候,要找一片乾淨一點的地方搭草寮很不容易,海邊沙灘上不是林投樹,就是「臭屎茄苳」(冬青菊,又稱「鯽魚膽」),只有「草」(草海桐)的旁邊最清幽,所以大家都把草寮搭在「草」叢裡,於是當別人問起:你住哪裡?我們就回答:住在草裡!

另一種說法認為四草的地名源自「四草大山」。這是北汕尾島上的一座土丘,本地人簡稱「草山」,地以山名,十分自然。草山位在大眾廟西側,日據時代為日本人強征民夫給剷平,如今成為四草人安息之所,大家依舊稱此處為草山。

四草

四草典故

道光壬辰年(1832)臺暘吳兆勳題了一對廟聯:大享來韶祀名泗草,眾生始在福降瀛州。這是大眾廟保存唯一的一幅木刻楹聯,吳氏用「泗草」一詞有別於四草,應是見四草四周環水之故。可見四草一名由來以久,不是現今住在四草地區的人所創之名(家父八歲隨祖父遷入四草,距今八十餘年,當時僅八戶,大眾廟第一次建醮也僅有十三戶)。三百多年前的海中沙洲北汕尾,如今和台灣本土連成一體,這種滄海桑田的變幻,要從台江內海的地理變遷說起。早在荷蘭人入台之前,台江內海就已形成。在中國的文獻中,要溯及乾隆年間由「范咸」修的「重修台灣府志」中才有這樣的一段記載:台江在縣治西門外。大海由鹿耳門入,各山溪之水匯集於此。南至七鯤身,北至蕭壟、茅港尾。

其後王必昌(1752)修的「重修台灣縣志」說:台江在縣治西門外。江洋浩瀚,可泊千艘。南至七鯤身,北至諸羅之蕭壟、茅港尾,內受各山之水,外連大海。應該是以前者為藍本。這些描述,不難看出早期台江內海的氣勢和規模。

(一)台江初期荷據時代1624-1661年,此時期沙洲之漂沙,係由台江灣周圍之古代河川排沙而來。在麻豆及蕭壟海岸有漚汪溪,在內灣有新港溪。
(二)台江灣初期鄭成功時期1662-1687年,此時期之內陸及海岸,仍處於原始狀態,每遇豪雨,則山洪爆發,大水夾帶砂石奔流而下,至海岸淤積成沙洲。
(三)此時台江內海雖然逐漸淤積,但水深仍在六公尺左右,當時的軍艦尚可自由進出。 到了台江灣中期,因陸地沖積層之擴展及海岸線淤積日增,海岸線更加凹凸曲折。

到了台江灣末期,內海逐漸淤積成為陸地,新河亦相繼出現,或為古河流之延長,或為新生之河流,像鹽水溪即昔日之新港溪,曾文溪則是漚汪溪氾濫改道所造成的新河。
道光二年(1822)漚汪溪因山洪爆發而改道,不但另創新河道(曾文溪),且因大量輸沙,加速內海的陸化(安平已經與府城連接),也產生了多處鹹水湖(像鯤身湖)。

道光三年(1823)的一場大風雨(俗稱:洲仔尾報),海砂回填,淤積更甚,四草湖於焉成型。
台灣兵備道姚瑩(1840)在其「台灣十七口設防圖說狀」中說:台灣府西城外,即系內海,外有南北沙汕二道,橫亙百餘里…。四草與安平斜隔大港,即北汕之首也,其外水勢寬深,台灣大商船自內地來,皆停泊於此,俗名四草湖。

台江

有機會到四草大眾廟旁搭乘四草湖生態觀光船便可以一覽竹筏港、運 鹽古運河、嘉南大圳、鹽水溪四條溪流的的生態,其中可以經歷水中 森林及鷺鷥林當然還有濕地上的招潮蟹、彈塗魚、海和尚等生物,還 有體會魚村的生活形態感受,對囉還有夕陽西下的美麗景色喔。